关于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齐齐哈尔市发改委 黄英彪 13351929161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组织环节。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提振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基础、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推动产业链高级化、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齐齐哈尔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落实产业链供应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实现“六个新跨域”意义重大。
一、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入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现已形成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格局。到2022年3月,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 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5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企业 1 户。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龙沙区9户,铁锋区7户,建华区5户,富拉尔基区5户,克东县5户,龙江县4户,昂昂溪区3户,讷河市3户,富裕县3户,其它县区均为2户。
从企业规模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小,户均营业收入在3.1亿元左右,其中,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占5.45%;1亿元以上企业占40%;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占78.18%。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1/3以上企业分布在食品行业,占40%;装备、医药和化工行业分别占32.73%、7.27%和5.45%。
从企业性质情况看,九成以上企业为民营企业,占比为90.91%。(蒙牛乳业、北盛机械、龙辉药业、北欧卫浴为合资企业、鹤城酒业非民营)
从上市挂牌情况看,已上市企业1户(龙江阜丰),在新三板挂牌企业1户(蓝海生物)。
从创新能力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户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5.39%;户均拥有核心知识产权11个,有效专利数8项以上,自主品牌4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31户,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的标准71项。
从专业化程度情况看,百年“老字号”企业3户,占比5.45%;超六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占65.45%。
从精细化程度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户均获得管理体系认证3项。
从数字化水平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户均数字化水平应用率44%。
从行业发展情况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产业链企业22户,其中大豆产业链企业5户,机床产业链企业4户,奶乳一体化产业链企业4户,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3户,生物制药产业链企业3户,肉食一体化产业链企业1户,冶金产业链企业1户,中药产业链企业1户;行业龙头企业13户。
二、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数量偏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仅有55户,占全省15.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户,仅占全省8.6%。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投入不均衡,2021年研发投入占比高于10%企业仅7户,高于20%的企业仅1户,还有少数企业研发投入为零。围绕本领域本行业基础研发创新少,新产品、新工艺突破有限,企业发展后劲持续能力弱。
三是企业融资发展环境不好。多年来,“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这一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不过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四是企业引进人才难。大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名度不高、工作待遇不够理想,很难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使企业陷入两难:不提高劳动报酬,招工难;提高劳动报酬,难以承受。
三、相关建议
为了加快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推动工业强市建设,应该坚持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奋力扛起工业强省大旗”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实施细分领域优势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集中优势,强力推进,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质量和比重。相关建议如下:
(一)加强企业梯度培育
努力学习借鉴宁波、天津、广州等先进地区的做法,梯度培育,渐次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和极具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一是积极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遵循“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划分为“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库、市级企业库、省级企业库和国家级企业库四个层级,形成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逐级认定制度,进行动态管理,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格局。二是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培育导向培育企业。强化健全完善产业链,按照全市重点推进的12个产业链供应链任务,把各个链条上急需完善加强的企业优先推选入库进行重点培育,建立入库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需求、人才需求、物流信息等各种信息流的本地化和跨区域交流机制,进而形成补链延链强链的相互促进格局。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引导服务。充分发挥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跨部门协调力度,同时鼓励各类行业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入库企业提供利于成长发展的各类指导性服务,积极引导其入库培育发展。通过入库中小企业培育的数量不断扩大和质量不断提高,进而使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
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6.36%,高新技术企业的看家本领就是不断的科技创新,说科技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也不为过,为此,我们要在企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加力。一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强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落实工作,促进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使企业持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二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政策措施,构筑市县两级联动、“政产学研金服”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制定专利、商标、品牌“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持续实施“揭榜挂帅”计划,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人员惠以真实之利,实施重奖措施,在全市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比超氛围。三是实施标准化强企战略。政府相关部门及协会,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聚焦自己核心业务,集优势资源打造行业领域领先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内外行业标准,力争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引领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发展,并依此提升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三)扶持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若想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健康可持续发展,则势必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聚焦发力。一是提升企业独闯市场的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自己的“独家武学”发挥到极致,在市场的竞争中独占鳌头,矢志不渝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在行业细分领域中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二是提升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吃配经济”,推动“龙头企业+配套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战略,政府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协作服务平台,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实行“点对点”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全市重点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大幅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和产品的市场份额。三是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鼓励各类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培育辅导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强化精细管理意识,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不断健全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使细管理产出高质量的经济效益。
(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此,我们要在产业生态上下大气力,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一是助企发展,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出台促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解决相关产业链“卡脖子”难题,突破技术“短板”瓶颈。二是推陈出新,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落实落靠国、省和市(县)财政奖补资金;整合统筹使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搭建“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好全国“信易贷”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贷、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多种方式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落实好“紫丁香”计划,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工作。人才方面,制定完善与时俱进的引才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拿出一定的预算额度鼓励支持企业引进领军人才或技术带头人,在细分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大幅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土地方面,充分发挥好各开发区的载体作用,提高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研究探索工业地产模式来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三是畅通渠道,强化公共载体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市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优势,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实现工业强市助力赋能。四是宣传报道,强化舆情引导。要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开展政策解读,准确把握舆情导向,重点宣传推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典型案例,加强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创造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