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协概况 提案公开 政协委员 界别活动 机关建设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列表 > 文史纵横

笔底春秋 脚下人生
 
发布时间:2023-05-09   来源:市政协   【浏览次数:3997 次】

笔底春秋  脚下人生

——记著名剧作家郭大彬

王新弟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人生基本上是一篇散文然而,对于郭大彬来说,他的人生经历却是一部充满了跌宕、辛酸与苦乐的戏剧。

他的孤儿生活,唯一的乐趣是背着二弟去看戏,他的童年是在戏刷中泡大的

一九三○年秋天,郭大彬落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他的父亲原系抗日英雄马占山手下的一个连长。马占山失败后,弃职当了林业工人。靠着双亲精壮的身体,终年累月伐树在白雪覆盖的兴安岭,放排于激流滚滚的黑龙江,来支着五口人的家庭。父亲用绵薄的收入将母亲与他兄弟三人安顿在黑河市,过着贫困的市民生活。七岁时,他上学了。课堂上他十分着迷于国文课,却恨透了数学由于对文学的聪天资,他三年级时便能自己阅读通俗小说了象《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都是那时装进脑子里的父亲一高兴给他买了一套三国,从使他被书中的情节引发成京戏。他经常偷偷跑到黑河唯一的戏院“福有大舞台”去看戏。没钱买票,便早一个小时潜入戏院,待剧场鼓三通,要检票开戏时,便跑到厕所“避难”,躲过查票后,再混到池座里看“蹭戏”。逢年过节,父母给点零钱,他便积攒起来,或到书市上买本小说,或到戏院买一张戏票,堂而皇之的坐在正席,当一回正式观众。十一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还远在大兴安岭未归。他领着三周的二弟,一周岁的三弟,失学在家,过着流浪街头的孤儿生活。那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背着二弟去看戏。几年时间里,他饱览了生、、末、丑的各种剧目,熟识了海艳琴、盖玉亭、玉麒麟、王树森等各类名角。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在戏刷中泡大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开启了他幼小的心灵视野,并使他由此认识了生活,认识了历史,认识了多彩的世界

无戏可看的时候,他便整天捧着砖头一样厚的戏考》《戏典》,渐渐地竟能背出了成段的戏文。他这惊人的记忆,一直到今天仍令人十分服。“文革”中,他因为一张与田汉等人的合影,被打成“四条汉子”在我省、我市文艺界的黑线人物抄家、批斗,自然在劫难逃。一次夜间被造反派抄过家后,又令其于翌日清背会“老三篇”他流着泪,一边收拾整理被抄家后的残局,一边由老伴捧着红书念一句,他再背一句。到天明,三篇文章居然一字不差地全都背了下来,令批斗他的造反派们都十分惊诧

当上市文联副主席后,常常有突如其来的讲话要他登台,有的会议内容是十分钟前才搞清楚的。他不慌不忙打着腹稿,到台上虽手无片纸,竟也喷珠吐玉,有板有眼,稍加整理,便是一篇激动人心、颇具华采的文章。

在父亲组建的小木班里,他领略了大自然的冷峻与荒漠,感受了伐木工的坦直与侠义,培植了他随遇而安自由放浪的性格基因。

在他领着两个弟弟,于黑河孤立无援时,好心的友人领走了三弟,分解了他稚嫩肩头的生活担子

父亲回来带着他到母亲坟前吊祭一番后,便领着他与二弟登上江轮,沿黑龙江北上,到林区去求生。六天六夜的江上行程,使他落脚在距黑河1500里之遥的阿木尔。父亲在这里组建了一个不足十人的小木班,他便住在这木班的“跑腿子房”——一间小木屋里

透过小木屋的窗,塞进他眼的是雪山、密林、冰河……他生平第一次领略了大自然的冷峻与荒漠。只有晚间,工人们回到小木屋时,有了丝丝凡间的生气。经过一天累的林区工人自娱自乐的粗俗打闹与侃大山,又往他的耳朵塞满了地方风俗人情与逛窑子、乃至山林胡子的奇闻轶。这又使他增加了在学校和城里未曾接触过的生活层面,使他感受了伐木工的坦直与侠义那两年小木屋的生活,正值他整个身心向世界伸展,拚命吮吸生活意蕴的年华,自然而然地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由此培植了他乐观随遇而安自由放浪的性格基因。这段生活,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他后来写的大型戏曲驼龙》《岭上春里都有艺术的体现

第一次参军,他在去往营地的途中突遭土袭击,因被压在中弹的马下,才死里逃生次登台,他因聪敏机灵,被相中当上了文工队员从而与文艺下了不解之缘

九四六年,他刚刚年满十六岁。适共产党江而上接收伪满垮的政权,并开始在阿木尔征兵。他与另外三名青年,兴高采烈地报了名,并被编在一个班里在随同部队去营地鸥浦的途中,受到各群众对子弟兵的热情接待,使他第一次感受到做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自豪。但他们到达依西肯时,却格外清冷。除了安排他们食宿的两三人外,再无人来。全村沉寂,路灭行人。次日清晨,他们早早离开依西肯,就要到达鸥浦时,早在山头隐伏的地主武装,二十多杆枪口,已占据有利地形猛烈地向他们开起火来。一时弹如雨下,猝不及防,纷纷倒地。只分钟,这支奔向营地的队伍便大部分壮烈牺牲,而他却因被压在了中弹的马下,死里逃生。

这次幸免,使他在以后的漫漫人生中,格外珍重得之不易的生活。这些生活象电影一样鲜活在他的脑海里,并一次次使他产生再现的欲望。在他创作的大型戏曲《八女颂等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段生活给予他的烙印

翌年,我军匪部队沿江而上,彻底解放了黑龙江沿岸的所有村镇。他于七月初被送入黑河地区干部教导大队,进行了三个月的整训学习。第二年,他被调到黑河军区和平医院做文书工作。在九四九年的新年联欢会上,医院为慰问战斗中伤的将士,临时要他在一个小歌剧里扮演一个调皮的伤员。在不该他上时,他贸然上场了。后台的同志都立刻捏了一把汗。他灵机一动,在台上即兴地表演了一个大家常见到的伤病员生活细节,竟使这个小戏如同增添了一朵花絮。当他就被文工队的干部相中,把他调到地委文工队,当了一名文工队员。从那时起,他就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处女作一炮打响后,被看成了有艺术细胞的人。

当上文工队员后,他置身于自幼向往的环境之中,感到浑身每天都呼呼地燃着火苗。说快板,演话剧,哪叫哪到。临近春节,需拿出新的节目。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引退,李宗仁出山的阴谋,他套用少年时看过的戏曲的路子,第一次执笔写了一出活报剧美蒋和平计。这部作品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漫漫创作生涯的开端。没想到这出小居然炮打响,成了黑河市文工队到外县演出的保留节目。从那时起,他又被看做是能演又能编的有艺术细胞的人。以后有好多战友,因不适应文艺工作,转业后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他却被当做艺术骨,一直留在文工队里,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直到一九五年,被提为创作组长 一九五一年升任为副队长与队长。

九五三年文艺体制改革,他又奉命领一部分文工队员接收了黑河业余京团,组建了黑河地区评剧团,并被任命为团长。但他的兴趣并没有留在团长的岗位上,而是整天的跟着艺人们在一起劈吊嗓地练功学唱。久而久之,竟然也能演出《宇宙中的皇上,里的赵云,《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角色。由于对戏曲艺术规律的逐渐熟悉,他完成了从朦走向清醒,从演戏好玩,到自觉的有意识的掌握戏曲文化的质的飞跃,并逐步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他笃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编剧与导演的岗位上,他仍千方百计地保持着与生活的联系

一九五六年,他经过黑龙江省艺校编剧专业的一年培训后,于一九五七年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评剧团任专职编导被推到这个大剧团的权威岗位后,他感到了肩上的压力。为此,他牺性了所有的业余爱好,放弃了看小说读闲书的时间,一头扎进了文艺理论与导演学之中。理论对他头脑的充实,使他点亮了被巴乌斯托夫斯基称之为“珍贵的尘土”的生活积累。兴安岭的雪山、密林、孤舍、冰河及小木屋里听到的故事,一下子在他的眼前闪出了黄金般耀眼的光泽。他创作了第一部大型评剧驼龙》。这部戏由齐齐哈尔市评剧团首演后,很快就传遍了东北三省与华北地区。剧本由省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较大轰动。二十年后,这个本子又被他改为电视剧草莽丽人,成为多家电视制作部门抢手的作品

九五八年,他深入到东满地区,采访了老抗联老军烈属,到东北烈士馆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徜徉在牡丹江边,他仿佛又回到了弥漫着蜂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漫步在斯浑江畔,神威震四方的英雄抗联五军八位女战士的形象在他心中活生生的跃动,使他激动不已怀着难以抑制的激情,他奋笔写出了大型现代戏八女颂。此在全省纪念建国十周年的汇演中,引起强烈反响。几经修改后,于一九六○年四月,由省文化厅推荐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现代戏曲汇演。五?一节时,又被选进了中南海,受到了国务院机关工委的热烈欢迎。尔后,又被文化部选派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四个月。全国近二十个省市地方戏剧团,都抢着对八女颂进行了移植演出。我省出版社又很快出版了这个剧本,并被收入了全国地方戏曲集成》。由此,他便成了我省戏曲界的名作家,于一九六三年被文化部指名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与著名戏剧家杨兰春、吴祖光、汪曾、范钩宏、陈仁鉴等同班进修学习。下半年,他又参加了中国剧协举办的读书会,与胡丹佛、贾克、张永枚金剑等十三人道进修。

仅有高小文化的他,一步踏入戏曲界的最高殿堂,每天好象生活在梦中一样。面对图书馆叠摞如山的中外名著,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他没有日夜,没有星期天的拼命吸吮着这些文化的精华,一点点地充实自己。在剧协为他配置的辅导老师、老戏剧家马彦祥的精心指导下,他以在一九六二年深入大兴安伦春民族聚集区采访的素材,在这个班上完成了现代评剧《岭上春的创作。当年的剧本月刊,在同一期里曾汇集着芦荡火种》《杜鹃等高质量的作品,岭上春也在其中。编排的位置,遥遥领先于《杜之前该剧经齐齐哈尔市评团排演后,于“文革”前后两度参加了全省汇演。

总结走过的创作道路,他笃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编与导演的岗位上,他仍千方百计地保持着与生活的联系他始终坚持的两条原则是一不脱离本职业务二不脱离生活。一般的零星采访不算,他长期的生活点就有瑞廷青年农庄、二百商店工会、车辆厂武装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克山县北联乡大兴安岭塔河县政协等七、八处他在这些地方挂职生活都是一年左右,有的长达两年多时间生活给了他不尽的创作素材与养料,使他创作改编供剧团上演及发表的剧本达四十多部,导演的大小戏三十余出。经他编导的戏剧大都为现代题材。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与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到他戴着大红花的微笑。

一九八五年十月,他调到市戏工室。除做该室领导工作之外,他又开始了向电视剧与广播剧领域挺进。他写的《鄂村情话》,是齐齐哈尔市自己编创与摄制的第一部电视剧。他与王治普、郑世昌合作的十四集电视连续剧《黑土》,在全国电视剧本评奖中被评为农民题材电视刷“金牛”奖一等奖。为塑造在黑土地上留下扎扎实实脚印的共产党员形象,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他赶写了广播剧《位置》。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一位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一心奉献、鞠躬尽瘁的黑脸县官。齐市电台录制播放后,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剧又在我省广播剧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在齐齐哈尔市文联副主席的岗位上,他的创作完全成了业余。他在白天处理完机关大量繁杂的事务工作后,每晚都辛辛苦苦地熬上几个小时。在为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修改电视连续剧《黑土》的过程中,他甚至通宵达旦地赶写,最后脑血栓病突发,手脚麻木,不得不住进医院。由于苦心劳作,使他的新作迭出。他的中篇小说《双枪驼龙》在章回小说上发表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酒鬼·色鬼》,而后,又在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戏剧集《草莽丽人》。他的散文、评论也源源见于报端。去年,他的评剧《勇敢的乌娜吉》,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评奖中,为我市捧回了一枚银牌;他的另一剧本《猎妇逃婚记》也获得了团结奖。

为表彰与鼓励他的创作成就,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一年十月正式命名他为我市的优秀专家。十月十日那天上,他光荣地戴上了大红花,接过了市领导颁发的专家命名证书,在镁光灯的闪烁中,露出了微笑……从做为一个孤儿浪迹街头,到两次参军入伍,到中国戏曲艺术最高殿堂,到“文革”期间被挂牌批斗,到今天站在领奖台上,他戏剧般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悲欢、跌宕的幕幕。但是,他在行将离开工作岗位前的一幕,是令人欣慰、值得喜庆的一幕。

是的,他的笔底春秋,也许仅仅是卷轶浩繁艺海中的一粒珠贝;他的脚下人生,也许仅仅是漫漫岁月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然面,在党的怀抱中,他六十岁生命的青山,却反射出了夕照的光辉……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于鹤城体育场)

 

 

附:郭大彬小传

郭大彬当代著名剧作家1930年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1946年参军入伍,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河军区和平医院文书地委文工队队员黑河评剧团团长后调齐齐哈尔市,曾任评剧团编剧导演,齐齐哈尔市文化局戏剧评论工作室主任,齐齐哈尔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1963年被国家文化部指名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与著名戏剧家杨兰春、吴祖光汪曾祺等同班进修学习。期间创作出反映鄂伦春生活的大型评剧《岭上春》,并在以后的编剧岗位上,创作出了评剧《八女颂》《枪毙驼龙》及电視连续剧《黑土》《月缺月圆》等在中央与省市舞台及荧屏演出播放。其中大型评剧《八女颂》被全国几十家剧种移植改编上演,并被调至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进行了演出。在全国电剧本评奖中,他创作的十四集电连续剧《黑土》被评为农民题材电金牛奖一等奖,评剧《勇敢的乌娜吉》在全国少数民族剧本评中,为我市捧回了银1991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20097月,郭大彬病逝于齐齐哈尔,享年七十九岁。

作者系《鹤城晚报》原副总编辑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地址:齐齐哈尔市新明大街27号 版权所有:政协齐齐哈尔市委员会
主办:政协齐齐哈尔市委员会办公厅信息科 黑ICP备09012227号 本站总访问:37551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