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卜奎
崔树昌 口述 谷 声 整理
解放初期的校歌和教材
齐齐哈尔市第一完全小学校,即后来的东四小学校,每当学生排队外出看电影或其它活动,都要齐声高唱一完校歌:“我们一完好乐园,我们一完好乐园……”现在曲谱完全记得,但有些歌词却咬不准了。
因为是解放初期,学生没有教科书和讲义,老师就找些报刊文章和其它材料教我们。时隔几十年,现在将记忆下来的课文写出来。《五天攻占三大城市》:五天攻占三大城市,有吉林,有四平,还有关里洛阳城①。吉林有个小丰满,水利发电发的远,发到南满和北满。制洋灰,挖煤炭,又造纸来又造船。现在工业大发展,四平铁路修的坚,修得好、一大片,交通沟②、紧相连。洛阳本是好地方,中原古都美名扬,从来兵家必争地。陇海路、重要站,进陕甘、出海洋, 一切城市归人民。
齐齐哈尔名人的称谓
齐齐哈尔名人众多,他们不仅有名,还有字。现在对名人的另一种称谓很少有人提及,包括许多地方史研究者也很少知道。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从小听大人之间闲谈或家人谈话才知道的。 如:黑龙江将军达桂,字馨山,人们在谈话很少直呼达桂或馨山,都称他为达馨山;齐齐哈尔慈善会会长陈福龄,字全斋,人们称他为福全斋;小庆主事,名傲庆善,字同普,人们称他为庆同普,左邻右舍多这样称呼;清末统领、民国初期当过中将的胡寿庆,字海山,人们称他为寿海山,海山胡同也因他的字而命名的;省议会议长王鹤鸣,字九皋,人们称他为鹤九皋,他著有《东游记》。
这种称谓就是从名中取出前一字,然后同字连在一起,这一叫法在清末民初的齐齐哈尔很普遍,不知其它地区是否也这样。
牛氏宗祠
牛氏宗祠也叫牛家祠堂,位于原东五道街的东五派出所大门对着的胡同东边,在第六塑料厂的南边。祠堂占地也很大,东西南北都是道路,它位于道路的中心。
牛氏家族在齐齐哈尔历史久远,枝繁叶茂。上世纪二十年代,牛氏家族的族长牛宝亭看到齐齐哈尔众多家族都有家庙或祠堂,如城里的“崔氏影房”,项家胡同的“梁家宗庙”,女师(三中)后胡同的“马家家庙”,东四道街北边的“王家家庙”,土城北门外的“果家家庙”等,羡慕不已,决定建牛家宗祠。
牛氏宗祠未用传统的青砖灰瓦庙宇式建筑,据先父讲,施工之前还做了一个模型,除院墙外建筑主体使用红砖而且设计新颖,基础地面以上很高,东西是围墙,正面大门砖墙上有木栅栏,红砖砌成的祠堂正面刻有“牛氏宗祠”四个大字。在祠堂后边还盖了一趟铁皮屋脊的青砖房,能住五六户人家。牛氏宗祠建立不到半个世纪,在五十年代就拆除了,房产部门在其旧址上盖了几趟红砖房。
下 鹰
下鹰也叫扑鹰,每逢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来到郊外,偶尔远远的能看到下鹰的网。架设网的地点很是讲究,必须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附近要有树丛更好。
将四根一人多高的竹竿,间距两米多,呈正方形浅埋在地上,用马尾将网绑在四根竹竿的顶端。在绑网之前得先在竹竿之间的空地上钉一个橛以便拴翻板,活的鸽子就拴在翻板上,再准备二三十米长的绳子到树丛中,在那里事先挖个坑,或可坐一人,或可坐二人,有台阶。坐在那里可抽烟、喝水和闲谈,还得不断仰望天空。看见有鹰在天上翱翔就赶紧拽绳,鸽子在翻板上扑楞翅膀,天空中有敏锐眼睛的鹰会马上看到,一头扎向目标,正中圈套,大获成功。当然了,也不是十拿九稳,失手的时候也很多,这一惊一喜,正是扑鹰人的乐趣。下鹰得有经验,还要有耐性,一个秋天能下到一二只够份量、满意的鹰也就不错了,其它的都放了。下到鹰仅是训鹰的开始,其它如熬鹰、溜鹰等等还在后头呢!
笼 鹰
在东北的雪天是骑马架鹰猎取野鸡野兔的好季节,可是冬天一过,春暖花开,就得将千辛万苦训好的鹰依依不舍地放归大自然,这是养鹰人祖传下来的规矩。只有家庭条件好和有闲人的人家,才能将特别好的鹰留下来,他们将空闲房子的窗子安上栅栏,屋里架横杆来养鹰,这就是“笼鹰”。鹰得每天吃肉,或给扑鸟,或给买肉,口口不咬空。笼鹰的羽毛也由黑褐色慢慢变成灰白色,加上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是好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住在东四道街的老者姓赵,家有笼鹰。每天手拿一只很小的鹞鹰,鹞鹰的爪上拴一根绳,绳子的另一头握在手里。每当发现地上有觅食的麻雀,就放出鹞鹰,鹞鹰十拿九稳能抓到麻雀,然后把麻雀放进挎的包里,抓多了之后就回家喂笼鹰。
在杨家窑的高岗上
我家原住在东三道街北边,在于驷兴省长家的东南方向,距现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驷兴故居不足百米。上世纪四十年代,我还是童年,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同我的祖母到杨家窑的豆腐坊买豆腐渣做猪饲料。在回来的时候,站在杨家窑的高岗上,偶然抬头向西北我家的方向望去,在晨光中看到于省长家的两个烟筒非常显眼,时隔七十多年至今印象深刻。向西望去是旧称军械厂的六面体的青砖大烟筒,即使在我家院里每天抬头也能看到这个大烟筒,这是五十年代以前。随着城市的开发,后来成为建华厂技校的青砖大烟筒,于九十年代拆除。
齐齐哈尔官宦人家的匾
齐齐哈尔过去很多官宦人家大门上都有匾,最著名的莫过于西二道街吕氏故居的“姜水宗风”匾,也是在西二道街还看见过一个砖瓦大门楼上挂有“平藩漠北”的匾。
齐齐哈尔北关苏家胡同是我高祖副都统倭克精额的故居。倭克精额,汉军崔氏,曾远征到新疆喀什,曾任阿城、双城及伯都讷副都统。他家是青砖包坯的大草房,因此大门也是草木结构,草大门上的匾是“德越勳邵”,德伯和邵伯是古代有贤德的人。
齐齐哈尔东二道街仁德胡同一号,草大门上的匾是“甲第恩荣”,这是全主事张全瑞的家。张全瑞是满族,清末黑龙江刑司主事。
齐齐哈尔北斗胡同的西边是小副大人的故居,大门上有一块“五叶衍祥”的匾,这是五世同堂的意思。一九五七年,我在东市场看见他家后人拿着这块匾插草出卖,因无人问津,又搬回去了。
齐齐哈尔东二道街老果家大门上有一黑色木匾是“大夫第”三字,很是有名。果家主人果寿琪曾任黑龙江慈善会会长,唯一的儿子名叫果定吉,其明媒正娶的夫人姓葛。我管果定吉的夫人叫五姨,她和我的母亲是一奶同胞。
据我所知,在齐齐哈尔诸多大宅院中,果氏是唯一有后大门的住宅。是磨砖对缝的楦门,黑色铁皮的,门虽设而常关,我幼时跟母亲上果家串门就走这个门。
我在《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第29辑,曾撰文《我所知道的果氏家族》中说,果家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此说有误,经过仔细回忆和多方询问,果家门前是没有石狮子的。
于驷兴家的丧事
于驷兴家住在卓家胡同,原来是二英主事卖给于家的,在我家的西北一百米左右。
小的时候,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西北边传来奏乐声。我一个人壮着胆子来到于家院里,进二门看见正房那里围着很多人。在东厢房南边屋窗前有条桌,桌两边坐着蓄长发、戴道冠、身穿道袍的道士,用声管笛管奏出道家音乐,声音高亢,气势恢宏。长大以后,虽然过去几十年,但儿时的景象经常浮现在眼前,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听到道家音乐。
这里所说的儿时,大约在我六岁时候,即一九四三年。于驷兴在一九四二年去世,这次做法事可能是为于家姑奶奶超度亡灵。
夜深人静凄凉喇叭声
小的时候,已经半夜了,躺在那里有时能听到吹喇叭的声音。这声音随风时大时小,时远时近,凄凄凉凉。那时跟着大人来到办丧事的人家,吹鼓手坐在门旁,见有奔丧的人来,就吹起喇叭。在灵堂,主人家男女晚辈身穿孝服跪在灵堂西边迎候,至亲哭泣,来的人也陪着哭泣。停放七天是最少的,有的人家在冬天停放七七四十九天,这是大户人家。这是那个年代的风俗。
靰鞡和靰鞡草
齐齐哈尔地处中国北方,冬季天寒地冻,解放初进城卖粮或卖柴不少要走二三十里,多则要走四五十里。江西有前平房屯和后平房屯,从那里赶着大车拉着粮食或柴禾,半夜三更就得上路,无论有月亮还是没有月亮,得走一宿,天亮才能到市里,脚上大都穿着靰鞡。靰鞡轻便,耐穿还暖和,经济又实惠。
靰鞡都是上好牛皮做的,绑带也是皮的,东市场菜市街路北就有做靰鞡的皮匠铺。靰鞡有大小,牛皮有厚薄,在每只靰鞡的后跟上都钉两个特制的大圆钉。然后不仅还得有羊毛毡袜,而且必不可少的是东北三宝之一的靰鞡草。
在东市场柴禾市就有卖靰鞡草的,地上冻一块冰,手里拿着一块方头的木棒砸靰鞡草,很受欢迎,因为换新草穿起来才暖和。
一九四七年,一中和二中的部分学生响应号召,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其中的医学校在黑龙江的海伦,入校学员每人就发一双靰鞡。
约定成俗
过去柴禾都是三十三捆为一车,苇子都是二十二捆为一车,杂草、条子都投出去了,火硬又干净,都是论捆。买柴禾的时候也不用讲,这是上几代人就开始约定成俗的规矩。
过去不要说在农村养猪的很多,城市内养猪的也不少,在冬天做完饭菜就得热猪食,一般家庭只有一口锅,都得烧柴禾。
那么,要烧水怎么办呢?有的时候在灶前立两块砖,把水壶放在上面,可以用普通柴禾,也可以用条子,最好是用苇子,火旺、干净,又快。当然了,水壶熏成黑色。有时烟筒堵了,烟熏火燎,满屋烟,并不少见。
卖柴禾的都多装一捆带回去,是喂牲口的。买柴禾的也有走眼的时候,买了经过二道贩子改捆的柴禾,虽然也是三十三捆,但大捆改成小捆,那就自认吧。
五十年代,有几年特别寒冷,卖柴赶车的老头帽子上、眉毛上都是白霜,胡子上都结冰了。连拉车的老牛嘴巴上都冻有冰溜,车压在雪地上嘎吱嘎吱地响,天寒地冻。卖完柴买切糕,迎着风,趁热吃下。已是日上三竿,人困马乏,坐在车上,牲口都认道,沿着来路就回家了,一个冬天来回要走多次。
儿童节的回忆
四月四日是民国的儿童节。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全市学生在龙沙公园集合,庆祝国家光复后的第一个儿童节。
当时所谓的国民党嫩江省主席彭济群在大会上讲话,他说:四月四日儿童节,五月五日是端阳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四月四日儿童节,小朋友都快乐地过这个儿童节……。开完大会后,发了面包,然后又在市民馆,即后来的青少年宫看了一场电影。我当时在北关小学念书,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散会后不知东南西北,幸好看见住在我家前院的、我校高年级的女生,跟在她后面才回到家里。
另外说一句,就在这月的二十四日,国民党的彭济群逃跑了,一些百姓在巷子里传开了:八路军进街了!
小车子
在清朝,尤其清朝后期,北关许多官宦人家都有小车子,民国以来这些官宦人家的小车子依然存在。
东四小学后边是项家胡同,项家胡同三号正房和西厢房两户人家都是我家亲戚。一九四四年跟大人去串门,正赶上正房老金家打开车棚大门在收拾东西,我一眼就看见车棚里有一辆很新的小车子,因为平时在家父亲就多次讲过有关我家小车子的事。这次除了看见小车子还看到了驴鞍子,驴鞍子尾巴后边还有一尺多长的小横棍,很好看也很逗人。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车棚里的小车子和驴鞍子的样子仍在记忆中。
小车子主要由车身子也叫车拍子构成,车身上边有车棚,车身前边是车辕子和赶车人坐的车沿子,中间平板是车厢和坐人的地方,后边是车尾。满族妇女都是穿厚底鞋,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官宦和大户人家的女眷出远门没有步行的,如果是上街看秧歌,尤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上街看灯或上庙会,都得坐小车子。
小车子都是用一个骡子来拉车,骡子吃得少,力气大,不惊,走起路来又快又稳。有的骡子毛色好看,脖子上拴一串铃铛,车厢都很精致。
小车子都有车里子,夏天挂纱,即防蚊蝇又看不见车里坐的人。春秋换呢里子,在清代,呢子并不少见。冬天可换的皮草就多了,狐狸皮又暖和又好看。小车子只能从前边上车,赶车的都给准备一个板凳以便上车。民国以后,江河日下,风光不再,赶车的“劳金”③照旧得用,小车子照旧得出车,不过坐车的很少是家里人。每天“劳金”上街找活拉人,每天拉脚的钱如数上交。父亲讲过,我家就是这样,最后小车子也没了,赶车的“劳金”也回家了。
关家花园
关家花园历史悠久,位于东五道街北边,大门冲西,院落很深。进大门往里走便是半地下的花窖了,一坡水的顶棚全是玻璃,春秋草帘,冬天棉被,冬天烧煤取暖。本人进去过,室内虽有些潮湿但阳光充足,冬天也温暖如春。花都是分层次摆在花架上,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有一年生的还有多年生的,有的还是东花园④留下的珍贵品种。他家还有一辆驴车,车上有一个不太小的玻璃箱,玻璃箱里有个小炉子可以生火,有小烟筒一直伸到外面。每当春寒料峭尤其快过年的时候,把那些开花或者即将开放的品种装在玻璃箱里,这都是迎春的花。商家或住家买一盆拿进去,赏心悦目。夏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很受人们的欢迎。到了深秋,一天比一天冷,有些人家的多年生的植物,怕冷又占地方,关家就用车拉回去放在花窖里越冬,待到明年春天送回,有固定的人家年年如此,当然,也可能要收取点费用。我家养的几盆葡萄和几盆石榴,就是秋取春送来,因为是世交,所以他不收钱。
我家住在东三道街,关家住在东五道街,再往前走都没人家了,很背,或者说“落下”⑤。我家是父亲十五岁那年买的房子,也就是1919年,买房子前关家就在正房西边的平房开小铺,主要是用汆子壶烧开水卖,还卖一些挂面、粉条之类。闲暇时扎风筝、刻挂钱,到冬天就到东城壕去卖。风筝有孙悟空、小美人,小美人实际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只是上面涂上颜色而已。关家花园经营是两代人,到了五十年代,卖花人都老了,买花人也少了,这个行业一度消亡了。
生 鱼
儿时冬日黄昏,不时传来卖生鱼的吆喝声。原来是家住东四道街一位姓富的,每到冬天都肩挎一个椭圆形的食盒,手提一个支架,走街串巷卖生鱼。原来生鱼大多用黑鱼去刺而切成,还拌有绿豆芽、芝麻酱,在生鱼上面撒点最为提味的“炒鱼皮”。过去有闲钱人家把他当成常客,吃饱了,喝足了,买碗生鱼烫壶烧酒作为夜宵,其做享受,普通劳动者有时也买一碗。每当听到卖生鱼的吆喝声,大人拿着碗出门去买,回来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
北极胡同
齐齐哈尔出了砖城北门,向东就是北极胡同。北极胡同东边路口,向北是原来的东二道街,再往北依次是同庆胡同、仁德胡同、仁义胡同、仁惠胡同、仁智胡同。
北极胡同南边是砖城的城墙,北边是居民的小院。解放前,北极胡同最西边路南有三、四家借着城墙盖的门市房子,有栅板,专门卖鱼。夏天屋里放着的都是大木槽子,鱼都用冰镇着。再往东路南是尼姑庵,住着几名尼姑,偶尔在门前路过还能听到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尼姑打扮。有时开门能看到佛龛,室内香烟缭绕,也接待求神问卜者,解放后便被取缔。
七十年代开始对外营业的北关电影院,则是解放初就有的黑龙江省政府大礼堂,在城墙开门改造装修而成。在此数年前每当周末或假日演电影,得提前买票。
仰正学校
最近偶读2013年出版的《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纪略》,其中“小庆主事故居”一节是这样写的:“据原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王洪生介绍,这座老房子原先是个学校,伪康德十年时(1943年),它的全称是仰正古昔学社”。说小庆主事故居曾做过仰正古昔学社,错矣。
仰正古昔学社一般都称为养正学校,地址也在东二道街,这条街东西走向的胡同有仁德胡同、仁义胡同、仁惠胡同。仁惠胡同一号后院即是仰正学校,有青砖平房十几间,门冲东开。1944年,本人在北关小学念书,每天从仰正学校门前经过,就看见有学生出入,当时就未挂校牌,但附近居民都知道这就是仰正学校。2014年5月,走访二家(甲)屯张靖老师,当年他85岁,身体健康,健谈。他说童年就在仰正学校念书,学校在东二道街路西,门向东开。2005年的秋天,推土机的轰鸣声过后,这所培养过许多学生的仰正学校也尘埃落定,为历史所掩埋。
大成商店
北极胡同最东边路北,是东二道街一号,即大成商店,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铺,掌柜的姓王。
1945年日本投降,8月19日苏军占领了齐齐哈尔。日本统治时期齐市有东南西北军事大营,仓库里储存着大量物资,此时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老百姓冲进大营开始“捡洋捞”,见东西就拿,拿不走就拆。建华厂前身就是北大营,已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这是我在以后亲眼看到的。
大成商店的王掌柜后期也加入了“捡洋捞”的队伍,不幸的是被苏军开枪打伤胳膊,从此王掌柜只能用带伤的胳膊压机器出切面。记得当时火磨还出产四号面,老百姓叫他麸子面,压出来的面条是麸子色发红的。有时在家里称二斤面拿去加工,他就收取二斤面的加工费。
三皇庙
每年三月初三是三皇庙盲人集会的日子,老百姓也叫它瞎子会。三皇庙是盲人集会的场所,平时也都由盲人管理。
集会的时候大摆宴席,还弹拉说唱,百姓还可以进院看热闹。据说有时还处罚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小时候听邻居说一次集会因意见不合打了起来,连桌子都推翻了,不知是真是假。
齐齐哈尔城南门里路西有两个盲人开的卦馆,南边的叫王一达,门前竖着一个牌子,上写“王一达”三个字。另一个叫张瑞祥,张瑞祥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儿子在共同商场做买卖,小儿子在一中念书,大女儿在十完当校长。据说一九二五年郭鬼子反奉,要吴大帅马队出兵,临行前吴大帅找张瑞祥算一卦,张说大帅能马到成功,果如其言。
旧社会很多盲人以给人算命、批八字为职业,对外需要领棍的,领棍的多是十多岁的小孩,他们还得收盲童徒弟,供吃供喝,每天晚上还得一句一句教算卦书《渊海子平》。
1948年我在十完小学念书,十完与三皇庙仅一墙之隔,而且早有豁口。一天老师拿一根绳子,领几个大个的男生到三皇庙扒泥胎佛像,还带回来从佛像肚里取出东西,从此没有“三皇”只有庙了,但至今还叫三皇庙。
大乘寺开光
1943年农历4月28日,大乘寺开光,中小学放假。大哥当年十三周岁,在第三国民高等学校一年级念书,他和两个同学去了大乘寺。当日,三同学在大雄宝殿前合影,背面盖有开光纪念戳,保留至今。二哥在小学念书也和同学一起去的。我和母亲坐大马车去的,车上有很多人。在寺前上了台阶走几步就是庙门,当看到佛像肩上有红色绸子,被风吹的一动一动的非常害怕,没敢进去,拉着母亲就出来了。
拴马桩和上马石
袁家胡同路北就是袁旅长袁庆恩的住宅,在袁家大门前有两个拴马桩和两个上马石,都在大门两边。拴马桩是埋在地下一部分,有一人多高,石材的材质非常好,每个拴马桩上都有拴马的环。上马石不太高大,只有两蹬,用的时候很少,摆在那里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袁家胡同的西边是项家胡同,项家胡同最西边的金家大门前也有一对上马石。
还有一对上马石在卜奎北大街路西,北极托儿所的门前。这所房子原来是穆将军的住宅,穆将军的儿子就是穆小六,是个花花公子,没几年就家财荡尽,房子卖给了旅长张鸣九。
寿山将军的戎装像
1947年11月6日,查封逮捕十四大家族的主要成员。这十四大家族是:孔玉书、朱榕(已死)、崔文林、李维周、靖国纶、张治平、李荃、李有田、佟宝英、袁少峰(已死)、秦炳中、葛荫棠、王云阁(已死)、于驷兴(已死)。
1947年初冬,当时我10岁,随街道的人来到当时被称为袁旅长的家。炕上坐着一个老太太,他家靠东墙有一个地桌,桌上有一张相片在相框里,这张相片就是流传至今的寿山将军唯一的戎装像。多少年以后在别处看到这张戎装像才惊讶发现,这不是小时候在袁旅长家看到的那张吗?不错!就是那张原版像,后来所有袁寿山的像都是从那张放在地桌上的戎装像复制出来的。
当时在袁家进的是东屋,在外屋地锅台上的锅已经拿下来了,露出了炕洞,不知在找什么,不外乎烟土和黄金。后来查资料得知,11月6日,齐市10个群众团体发布《告全体市民书》:今晚全市工农群众查封了十四大家族的住宅,逮捕各家主要成员。
于驷兴故居的景象
我跟着这十来个人从袁家又来到卓家胡同于驷兴的家,来到正房的西屋,屋里什么也没有,看到的只有屋里的地板和西墙挂着的一幅油画,画的是山水还有耕牛,画很大,差不多整个西面墙都占用了。我到屋里呆一会就出来了,进院、进屋连工作人员都没看到,他们可能进入其它房间了。
在1946年的夏天,我看到了于家的大门口停着一辆三轮挎斗摩托车。多少年以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省政府主席于毅夫和教育厅长吴燕生来到于家,已故旧官绅、社会贤达于驷兴之孙于尔同,将先人留下的万余册古籍图书捐赠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解放初在齐齐哈尔拍电影
1947年秋天,在北大街北边、建华厂西往北拐弯处拍电影。天已经很黑了,一个东北民主联军军人从骑着的马上下来,和迎接他的人握手。这一个镜头拍了多次,就听有人用生硬的声音大声喊:再来一遍,拍了一晚上。拍的这一镜头是下面两部电影之一,一部是《留下他打老蒋》,另一部是《回到自己队伍来》。这两部电影我都看了,也分不清哪部是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拍的。
口述者:崔树昌,系原齐齐哈尔市果品公司会计
整理者:谷声,本名李亚飞,系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①洛阳于1948年3月解放。
②解放军既能作战又能行军转移的战壕。
③雇工的意思。
④东湖别墅是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于一九一一年开始兴建的花园,在现在的二马路学校以东及第二中学一带,又有东花园之称,三十年代以后废弃。
⑤偏僻的意思。
|